| 时代TH200数显A型邵氏硬度计 | 
| 时代THBRV-187.5D/THBRVP-187.5E电动(数显 | 
| 时代THB-3000E/THBS-3000E/THBS-3000DB直读 | 
| THBP-62.5数显小负荷布氏硬度计 | 
| TMVP-1/TMVP-1S大屏数显自动(手动)转 | 
| 时代TMVM-1触摸屏显微维氏硬度计 | 
渗氮层深度硬度检测方法是钢铁零件渗氮后硬度检测方法之一,也是比较普及使用的一种钢铁零件渗氮后硬度检测方法。相关渗氮硬度知识请浏览:http://www.101718.com/tech/use/。了解更多渗氮层深度硬度检测方法知识请继续往下看。
	渗氮层深度硬度检测方法——试样准备
	(1)试样应从渗氮零件上切取,也可用与零件相同材料和相同处理条件的小试样随炉处理后供检测。
	(2)试样应垂直于渗氮层表面切取,磨制和抛光过程表面不能过热,边缘不允许倒角。
	(3)检查渗氮层脆性的试样,表面粗糙度要求Ra 0.25~0.63um,但不允许把表面化合物层磨掉。
	渗氮层深度硬度检测方法——检测
	(1)根据GB 11354——89,检测力规定为2.94 N(0.3 kgf),从试样表面测至比基体维氏硬度值高50 HV处的垂直距离为渗氮层深度。
	(2)在3倍左右渗氮层深度的距离处测得的硬度值(至少取3点平均)作为基体硬度值。
	(3)对于渗氮层硬度变化很平缓的钢种(如碳钢和低碳合金钢制件),其渗氮层深度可以从试样表面沿垂直方向测至比基体维氏硬度值高30 HV处。
	(4)当渗氮层的深度有的特别浅有的则较深时,在这种情况下经协商后,检测力可在1.96 N(0.2 kgf)~19.6 N(2 kgf)范围内选择。但在HV后需注明:如HV 0.1,表示用0.9807 N(0.1 kgf)检测力进行的测试。
	(5)结果表示。渗氮层深度用拉丁字母DN表示.深度以毫米计,取小数点后两位。例如:0.35 DN 450 HV0.3,表示界限硬度值为450 HV。检测力为2.94 N(0.3 kgf)时,渗氮氯层深度为0.35 mm。
	渗氮层深度硬度检测方法——推荐的渗氮层深度及上偏差
	一般零件推荐的最小有效渗氮层深度(DN)及上偏差见下表:
| 
				 有效渗氮层深度DN  | 
			
				 上偏差  | 
			
				 有效渗氮层深度DN  | 
			
				 上偏差  | 
		
| 
				 0.05  | 
			
				 0.02  | 
			
				 0.35  | 
			
				 0.15  | 
		
| 
				 0.1  | 
			
				 0.05  | 
			
				 0.4  | 
			
				 0.2  | 
		
| 
				 0.15  | 
			
				 0.05  | 
			
				 0.5  | 
			
				 0.25  | 
		
| 
				 0.2  | 
			
				 0.1  | 
			
				 0.6  | 
			
				 0.3  | 
		
| 
				 0.25  | 
			
				 0.1  | 
			
				 0.75  | 
			
				 0.3  | 
		
| 
				 0.3  | 
			
				 0.1  | 
			
				 —  | 
			
				 0.3  | 
		
	 
	渗氮层深度硬度检测方法——总渗氮层深度
	总渗氮层深度是氮渗入的总深度,一般指从表面测量到与基体的硬度或组织有明显差别处的垂直距离,单位为mm。总渗氮层深度包括化合物层和全部扩散层。当零件以化合物层厚度代替DN要求时,应特别说明。厚度要求随零件服役条件不同而改变。
	渗氮层深度硬度检测方法——化合物层厚度
	化合物层主要是Fe3N(e相)及少量Fe4N(γ’相)和Fe3C相所组成,化合物层硬度较高,提高了零件耐磨性和抗蚀性能。一般零件推荐的化合物层厚度及公差见下表:
	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推荐的化合物层厚度及公差
	 
| 
				 化合物层厚度  | 
			
				 上偏差  | 
		
| 
				 0.005  | 
			
				 0.003  | 
		
| 
				 0.008  | 
			
				 0.004  | 
		
| 
				 0.010  | 
			
				 0.005  | 
		
| 
				 0.012  | 
			
				 0.006  | 
		
| 
				 0.015  | 
			
				 0.008  | 
		
| 
				 0.024  | 
			
				 0.012  | 
		
	阅读本文的用户还对以下文章感兴趣:
	渗碳及碳氮共渗零件硬化层深度检测方法
	金属硬度无损检测方法
	硬度检测方法的选用